【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整理】《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月夜中与友人一同游览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本文虽短,但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一、文章
文章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说明作者在夜晚因月色美好而无法入睡,于是决定出门游玩。接着写他找到友人张怀民,两人一同前往承天寺,在庭院中赏月,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美景常在的感慨。
全文情感真挚,语言朴素,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态的精神风貌。
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朝代 | 北宋 |
文体 | 散文(记叙文) |
写作背景 | 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但依然保持豁达心态。 |
主要人物 | 苏轼、张怀民(友人) |
关键句子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主题思想 | 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仍能欣赏自然之美,表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庭下如积水空明”)、反问(如“何夜无月?”) |
关键词解释 | - 户:门 - 欣然:高兴地 - 相与:一起 - 空明:清澈透明 - 藻荇:水草 - 盖:原来是 - 但:只是 - 闲人:清闲的人,指被贬之人 |
三、学习建议
1. 朗读背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情感变化和语言节奏。
2. 理解意象:注意文中“月”、“竹柏”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 联系背景:结合苏轼被贬的经历,理解其心境与文章情感的关系。
4. 拓展阅读:可对比阅读《赤壁赋》《定风波》等作品,感受苏轼不同风格的文风。
四、结语
《记承天寺夜游》虽篇幅简短,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是一篇描写月夜景色的散文,更是一篇体现作者精神境界的作品。通过学习此文,我们不仅能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更能体会到古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