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这句诗不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更承载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情感。以下是对该诗句历史背景的总结与分析。
一、诗句出处及作者简介
- 诗句来源: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二、诗句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春望》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动荡时期。这场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持续了八年之久,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
- 时间:公元757年,杜甫被叛军俘虏至长安,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惨状。
- 地点:当时长安已陷落,杜甫身处沦陷区,眼见国家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三、诗句内涵解析
- “国破山河在”:国家虽已破碎,但山河依旧存在,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国家的短暂。
- “城春草木深”: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此时的长安城却因战乱而荒芜,草木茂盛,暗示着人烟稀少、满目凄凉。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自然与人事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四、历史背景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杜甫《春望》 |
创作时间 |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期间) |
创作背景 | 安史之乱导致国家动荡,杜甫被俘于长安 |
诗句含义 | 国家破碎,山河依旧;春天的城中草木繁茂,映衬出战乱后的萧条 |
作者情感 | 忧国忧民,对和平的渴望 |
历史意义 | 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动荡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 |
五、结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它揭示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情与对和平的深切期盼。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了解唐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