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什么意思】“鸡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事物或行为既没有多大用处,又难以舍弃。这个词语源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典故,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一、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鸡肋 |
拼音 | jī lèi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含义 | 比喻事物虽有表面价值,但实际作用不大,难以取舍 |
使用场景 | 形容工作、任务、关系等看似重要却无实质意义的事物 |
近义词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
反义词 | 重中之重;关键所在;核心内容 |
二、详细解释
“鸡肋”最早出自《三国志》中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当时曹操在汉中与刘备对峙,因战事不利,想撤军。但又觉得放弃太可惜,于是下令:“鸡肋!”杨修听后明白曹操心意,立即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从此,“鸡肋”便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代名词。
在现代语境中,“鸡肋”常用来形容一些事情:
- 工作上:比如一项任务虽然做了,但成果不大,继续做也没有太大意义;
- 人际关系中:某些关系看似维持着,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情感交流;
- 生活选择:比如一份收入不高但稳定的工作,或者一段感情虽不幸福但难以割舍。
三、使用示例
1. 工作场景:
“这份项目就像鸡肋,投入了大量时间,但产出几乎为零。”
2. 情感表达:
“我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变成鸡肋,继续下去没意思,分开又有点不舍。”
3. 生活感悟:
“老房子虽然破旧,但承载了太多回忆,真是鸡肋般的存在。”
四、总结
“鸡肋”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理性判断事物的价值,避免陷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困境。在生活中,学会取舍,才能活得更加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