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文言文译文】“唇亡齿寒”是一个源自《左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的事物,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本文将对“唇亡齿寒”的文言原文进行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展示其含义与用法。
一、文言原文
《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
> “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必定会跟着遭殃。不能让晋国轻易出兵,敌人也不能轻视。一次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能再来一次呢?”
其中,“唇亡齿寒”出自此段,意指唇若失,齿则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一损俱损。
二、译文与解释
原文 | 译文 | 含义 |
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 |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 晋国为了进攻虢国,向虞国请求借道 |
宫之奇谏曰 | 宫之奇劝谏说 | 宫之奇提出了警告 |
虢,虞之表也 | 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 虢国就像虞国的嘴唇,保护着虞国 |
虢亡,虞必从之 | 如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必定会跟着遭殃 | 虢国一旦被灭,虞国也将难逃厄运 |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 晋国不能轻易放纵,敌人不能轻视 | 不可让晋国轻易得逞,不可轻敌 |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一次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能再来一次呢 | 一次失误已经够严重了,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
三、总结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原意是指唇若失去,牙齿便会感到寒冷,引申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在文中,宫之奇通过这个比喻提醒虞国不要轻易借道给晋国,否则将会导致自身灭亡。
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国家、组织或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现代语境中,可用于分析政治、经济、商业等领域的关联性问题。
四、使用建议
- 适用场景:用于描述双方或多方关系密切,利益相连的情况。
- 常见搭配:如“两国唇亡齿寒,应加强合作”、“企业与员工唇亡齿寒,需共克时艰”。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形式,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唇亡齿寒”的文言原文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