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意思是什么意思】“鞠躬尽瘁”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事业或理想而竭尽全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忠诚与奉献精神的赞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一、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鞠躬尽瘁 |
拼音 | jū gōng jìn cuì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臣不胜犬马之心,谨遣子男二人,奉书以闻。愿陛下念之,勿使老臣有遗恨也。臣虽死,亦当鞠躬尽瘁。” |
含义 | 形容竭尽心力、忠于职守,直至生命尽头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颂敬业、忠诚、奉献精神的人或行为 |
近义词 | 全心全意、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反义词 | 悠哉游哉、敷衍了事、偷工减料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鞠躬尽瘁”最早出自东汉时期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后来被广泛引用,尤其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再次出现,成为表达忠诚与责任感的经典表达。
在现代汉语中,“鞠躬尽瘁”多用于形容那些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不计得失的人,如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也常用于表彰英雄人物或历史人物的高尚精神。
三、使用示例
1.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直到退休仍坚持授课,真是鞠躬尽瘁。
2. 老领导为单位的发展鞠躬尽瘁,深受同事尊敬。
3. 这位科学家一生潜心研究,鞠躬尽瘁,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总结
“鞠躬尽瘁”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敬业、忠诚与奉献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追求卓越。
通过了解“鞠躬尽瘁”的含义及其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所承载的历史与情感价值,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