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军三舍故事来源是什么】“避军三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避开强敌或避免冲突而主动退让的行为。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与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有关。
一、故事来源总结
“避军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为遵守诺言而主动后退三舍(九十里),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根据记载,晋文公曾承诺:“若不与楚战,吾当避之。”后来与楚国交战时,他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诚信,并诱使楚军深入,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避军三舍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 |
主要人物 | 晋文公重耳、楚成王、子玉等 |
故事内容 | 晋文公为守信,主动后退三舍,诱敌深入,最终在城濮之战中获胜 |
成语含义 | 表示为了避让敌人或遵守诺言而主动撤退 |
历史意义 | 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与诚信精神 |
三、总结
“避军三舍”不仅是一个军事策略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操守的象征。晋文公通过这一举动,既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树立了自己讲信义的形象。这个成语至今仍被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敌时,采取灵活策略以求得有利局面的做法。
在实际应用中,“避军三舍”可以引申为一种智慧的退让,而非单纯的软弱。它强调的是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战略性调整,以达到更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