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蹶不振的释义】“一蹶不振”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遇到挫折后无法恢复元气、继续前进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也频繁出现。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其含义与用法,以下将从释义、来源、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展示。
一、成语释义
一蹶不振:原意是指人跌倒后不能重新站起来,引申为受挫后失去信心,无法恢复或继续努力。多用于形容人在遭遇失败、打击之后,情绪低落、行动迟缓,甚至彻底放弃。
二、成语来源
“一蹶不振”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于是项王乃悲愤,遂自刎而死。……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一蹶不振,遂至于亡。”
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使用“一蹶不振”,但该成语的含义正是源于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最终自刎的历史事件,象征着失败后的无力回天。
三、用法与搭配
用法 | 示例 |
描述人的情绪状态 | 他因为这次失败,一蹶不振,很久都没有再尝试新的项目。 |
描述组织或企业状况 | 这家公司因市场变化一蹶不振,逐渐退出了竞争行列。 |
常见搭配 | 一蹶不振的人 / 一蹶不振的公司 / 一蹶不振的士气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一败涂地、灰心丧气、垂头丧气 |
反义词 | 东山再起、重整旗鼓、奋发图强 |
五、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对象:主要用于人或组织,较少用于自然现象或物品。
- 情感色彩:偏负面,强调失败后的消极状态。
- 语境要求:需有明确的失败或挫折背景,否则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总结
“一蹶不振”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丰富情感色彩的成语,常用来描述人在经历重大挫折后无法恢复的状态。它不仅体现了个体的心理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对失败者的普遍认知。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搭配,以确保表达准确、自然。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蹶不振 |
含义 | 遭遇挫折后无法恢复,失去斗志 |
来源 | 《史记·项羽本纪》 |
用法 | 描述人或组织的消极状态 |
搭配 | 一蹶不振的人、公司、士气等 |
近义词 | 一败涂地、灰心丧气 |
反义词 | 东山再起、奋发图强 |
注意事项 | 适用于人或组织,情感偏负面 |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拓展阅读,可参考《成语词典》或相关历史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