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是什么意思】“当仁不让于师”是一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古文,原文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在古代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孔子对“仁”的重视以及在追求道德责任时不应因身份或等级而退让的态度。
一、含义总结
“当仁不让于师”字面意思是:在面对“仁”这一道德责任时,即使是面对老师(或长辈),也不应该退让。这里的“仁”指的是仁爱、仁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履行仁义之道时,不应因为对方是自己的老师或长辈而有所顾虑,应当勇敢承担,积极践行。
换句话说,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即在面对正义、道德、仁义之事时,应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因身份差异而退缩。
二、关键词解析
关键词 | 含义 |
当仁 | 面对仁德、仁爱之事 |
不让 | 不退让、不推辞 |
于师 | 对于老师或长辈 |
三、引申意义
1. 强调责任与担当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涉及“仁”的实践,都应主动承担责任,不因身份、地位而推脱。
2. 打破等级观念
虽然传统上尊师重道是美德,但这句话也表明,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因身份而限制行动。
3. 鼓励积极作为
提倡在面对善行、正道时,要勇于行动,不等待他人先行。
四、现实应用
在现代社会,“当仁不让于师”可以理解为:
- 在工作中,面对责任时,不应因上级或前辈的存在而犹豫;
- 在社会事务中,遇到不公或需要帮助的情况,应主动站出来;
- 在个人修养上,坚持道德原则,不因外界压力而妥协。
五、总结
“当仁不让于师”不仅是对古代儒家伦理的体现,也是现代人面对道德选择时应具备的精神。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仁”的时候,应以坚定的态度去实践,不因身份、地位而退缩。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态度。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原文 | “当仁不让于师。” |
含义 | 面对仁德之事,不应因对方是老师而退让 |
核心思想 | 强调责任、担当与道德实践 |
现代意义 | 鼓励在道德和正义面前积极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