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恬不知耻】“恬不知耻”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之后,不仅没有感到羞愧,反而表现得非常坦然、毫不在意。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恶劣却毫无自省意识的人。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恬不知耻 | tián bù zhī chǐ | 恬:安然、满不在乎;不知耻:不知道羞耻。指人做了坏事,非但不感到羞愧,反而觉得理所当然,毫无悔意。 |
二、出处与用法
出处 | 用法说明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小人之行,若无节,则贪欲无厌,恬不知耻。” |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形容人的道德低下、缺乏羞耻心。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胆大妄为、厚颜无耻、不知廉耻 |
反义词 | 知耻后勇、羞愧难当、自惭形秽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批评他人行为 | 他明明犯了错,还恬不知耻地为自己辩解,真是让人气愤。 |
描述社会现象 | 在一些不良风气中,有些人恬不知耻地追逐名利,不顾道德底线。 |
教育孩子 | 父母教育孩子要知耻,不要做恬不知耻的事情。 |
五、总结
“恬不知耻”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批判意味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明知自己行为不当,却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它提醒人们要具备基本的道德底线,做人要有羞耻感和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避免成为“恬不知耻”的人,而是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结语:
“恬不知耻”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态度,而是一种需要警惕和改正的行为。只有懂得羞耻、敢于反思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